(一)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。
1.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“宽带网络校校通”建设与应用。
推动建立“政府规划引导、企业参与建设、学校购买服务”的学校宽带网络接入与运行机制,结合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,实现中西部地区8.5万所中小学网络宽带接入;将信息化条件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,纳入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”工作实施重点,按工作实施进度,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,加快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间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差距。(责任单位:科技司、财务司、基础一司、基础二司)
(二)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
5.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。
鼓励企业以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为重点,系统开发配套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,逐步实现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,形成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发应用的新机制。(责任单位:基础二司、科技司、人教社、中央电教馆)
启动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活动,充分发挥学校、教师的主体作用,推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,在应用中逐步汇聚形成系统的优质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。(责任单位:基础二司、科技司、中央电教馆)
印发《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》,研制《中小学电子交互教学设备教学应用指南》,成立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,发挥各级教研人员的力量,总结、提炼并指导形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模式,全面推动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,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。(责任单位:基础二司、中央电教馆)
贯彻落实财政部、教育部《关于追加辽宁等17省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中央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》(财教〔2013〕342号)和《关于追加浙江等14省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中央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》(财教〔2013〕343号)关于“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”的部署,探索建立学校公用经费购买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措施。(责任单位:基础一司、财务司)
10. 巩固深化“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”项目成果。
落实以县为单位组织教学的要求,推广“中心学校带教学点”的教学组织模式,持续加强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,持续更新改进并适时推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,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,总结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案例,通过“制度加技术”形成“一校带多点”“一校带多校”的模式,切实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,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。(责任单位:基础二司、科技司、教师司、中央电教馆、教育电视台)
11. 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。
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、应用的有效机制,加大与企业交流合作力度,加快推进机构空间、教师空间、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建设取得新进展,将“人人通”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,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学习人数达到1800万。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,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,支持师生、生生、家校间学习互动与交流,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、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新模式,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。及时总结交流各地“人人通”好的应用模式,举办现场观摩活动。(责任单位:基础二司、职成司、高教司、教师司、科技司、中央电教馆、国家开放大学)
部署完善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,实现与学生空间、教师空间、管理平台的数据集成。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教务平台,实现教学平台、教务平台、学习空间、移动办公等教学与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,并启动试点工作。(责任单位:国家开放大学)
12. 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应用与服务。
全面完成国家、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重点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,实现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学生、教师、教育机构、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100%入库,形成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。制定出台系统应用指南和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,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应用系统功能,做好学生升级、升学、转学、毕业和教师调动等日常管理工作,并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。根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,统筹做好考试招生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论证和开发。